周后和赵匡胤大结局(赵匡胤称帝后,周皇室的结局到底如何?)
959年六月,英勇的帝王柴荣逝世,他的儿子柴宗训在葬礼上继承了皇位。由于他年幼,范质和王溥成为了他的辅政大臣。在这个关键时刻,赵匡胤担任后周军队的掌控者殿前都点检,他是柴荣的亲密战友,在柴荣去世前不久接替了张永德的职位。赵匡胤的职务让他在后周军队中地位显赫,但他并不在乎柴宗训是否信任他,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想,那就是建立自己的王朝。

在五代十国时期,王朝更迭往往是由于武将的权力过大,大多数皇帝都是被武将杀害的。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,刚刚继位的小皇帝柴宗训是否会信任赵匡胤。然而,赵匡胤并不在意这些,因为他有一个计划,他想通过起义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王朝。

说赵匡胤之所以能成为皇帝是因为他的部下强行给他加上了黄袍,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。事实上,在柴宗训即位后不久,赵匡胤就开始调整禁军的人事,并通过任命一些亲信掌控了禁军。他完全掌控了后周军队。在后周的另一个军事系统中,赵匡胤的亲信王审琦担任了重要职位。

柴宗训继位后,赵匡胤通过一系列行动掌控了后周军队,这是为了实现他的建立王朝的目标。
赵匡胤想通过起义的方式成为皇帝,这一点可以从他加入黄袍的过程中看出来。960年正月初一,有人向柴宗训报告辽国和北汉联合进攻后周边界的假消息。

柴宗训在征求了宰相的意见后,命令赵匡胤带领军队出征。实际上,辽国和北汉并没有联合进攻后周,这个消息是有人故意传播的。然而,这个假消息让赵匡胤获得了军队调动的权力。奇怪的是,赵匡胤领军出征后,进展非常缓慢。他一整天只走了几十里路,在天黑之后就停下来安营扎寨。

如果情况紧急,他应该加快行军速度,但他却悠闲地前进,并在晚上不再行军。第二天一大早,他就被士兵们推举加上黄袍,然后把他带回京城。这种行为与常理不符。
赵匡胤对待柴荣的儿子们并不残忍,这一点在他的临终遗言中可以看出来。赵匡胤留下了一份禅位诏书,对柴氏后人表示不会加以刑罚,即使他们犯下叛逆之罪。

他还禁止杀害士大夫和上书言事的人。这份遗言表明,赵匡胤并没有对柴宗训的后人进行大屠杀,而是对他们持宽容态度。
关于柴宗训的儿子们的去向,有一种说法是,赵匡胤发动政变后,他们成为平民,失去了政治影响力,逐渐消失在历史中。

赵匡胤并没有对他们加以厚待,他们的后代大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。然而,另外一个说法认为,他们成为了自力更生的人,并在河北沧州定居下来,繁衍了许多后代。他们后来返回山西省洪洞县柴家垣村定居,至今仍有后裔生活在那里。
赵匡胤黄袍加身后,柴荣的儿子们没有被他杀害,这与他的临终遗言相一致,使他被认为是仁慈的皇帝。

尽管如此,赵匡胤也没有对柴宗训的后人给予特别的待遇,他们大多数在社会底层生活。赵匡胤封崇义公的人并不是柴宗训的后代,而是柴氏的旁系。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地位,赵匡胤并不关心柴氏一族的影响力。

他们只是为了给宋朝官方一个面子,充当起义的遮羞布而已。
总之,赵匡胤并没有对柴荣的儿子们进行大屠杀,但也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待遇。他们的后代大多数成为普通人,并失去了政治影响力。赵匡胤黄袍加身后,柴荣的儿子们没有被他杀害,这与他的临终遗言相一致,使他被认为是仁慈的皇帝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