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共其乏困什么意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随文逐句详注)

郑国在周王室东迁时属于强国,春秋早期郑国仍是独强的局面,尤其郑庄公于鲁桓公六年,曾经北伐以救齐,打开了诸侯攘夷的先声。鲁桓公十一年,郑庄公殁后,郑国由于四面受敌,国势就逐渐衰微。鲁僖公三十年,秦、晋联兵以围攻郑国,郑国由于地小力弱,已没有抵抗能力。本文就是叙述郑国大夫烛之武,单枪匹马说服秦国退兵之事。由于公子重耳流亡在外,于鲁僖公十三年,经过郑国,郑文公不礼遇他;鲁僖公二十八年,晋、楚城濮之战,郑文公曾以军队援助楚国,晋、郑积怨自深。至于秦国,不过因晋文公之请而来,只能算是个配角。于是郑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烛之武前往秦营游说秦穆公以免祸。烛之武游说秦穆公,能够看清秦、晋之间的利害矛盾,于是外交词令完全从分析客观形势的利害着眼,指出亡郑只有对晋有利,对秦有害的观点,层层剖析,终于使秦穆公改变原来与晋灭郑的计划,撤军而去。一场亡国的恶战,终因烛之武的辞令而幸免于难,烛之武的一番游说,简要得体,正表明他既娴于辞令,说理透辟,且又见识不凡,令人信服,从而大胆地利用秦、晋貌合神离的关系,达到使秦国退师,并与郑国结盟的目的。说秦伯而退晋师,一箭双雕,关键都是在“利害”上着眼,说以利害,正是烛之武成功之处。从文章的角度而言,文章的剪裁得当,是本文简洁精当的主因:第一段末佚之狐荐烛之武,一句“公从之”,省略了郑伯见烛之武的过程,随即接以烛之武的婉拒,第二段末,一句“许之”之后,立刻接上“夜缒而出”和“见秦伯日”,省略了出城的描述。《左传》行文,常常使用省笔缩笔。通篇文章文气畅达,紧凑逼人,是文章剪裁得宜的结果。全文形象鲜明,语言优美,层次分明、组织严密,说理透彻、逻辑有力。

晋侯、秦伯围郑,(公。郑:国名,姬姓,在今河南中部。晋侯,晋文公,名重耳,春秋五霸之一。晋献公宠幸骊姬,骊姬欲立其子奚齐为世子,以计陷害世子申生,申生自杀。公子重耳惧祸,流亡在外十九年,得秦穆公之助,乃得返国嗣位,是为文公。秦伯,秦穆公,嬴姓,名任好,春秋五霸之一。)以其无礼于晋,(公子重耳出亡时,过郑,郑文公不礼遇他,因此认为这是郑国对晋国无礼。以,因为。其:人称代词,代郑。)且贰于楚也。(对晋怀有二心,而与楚国亲近。这是指鲁僖公二十八年,晋、楚城濮之战前的一个月,郑文公派兵支援楚国,准备与楚联合对晋作成。正因为这样,城濮之战结束以后,晋军要围攻郑国。晋、楚为春秋时代争霸的两大国,弱国为避免得罪,往往表面依附一方,暗地又讨好另一方,郑国即是如此。贰,二心,这里作动词用。)晋军函陵,(军:用作动词,驻扎,驻军,屯兵。函陵:郑地,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北十三里。)秦军氾南。(氾:(fán)水名。这里指东氾,河址,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,氾南同函陵两地相距很近。)
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(佚之孤:郑国大夫。郑伯:郑文公,名捷。):“国危矣,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(若:假如。使:派遣。秦君:秦穆公。)师必退。”(师:军队,此指秦国的军队。)公从之。(郑文公依从佚之狐的建议。)辞曰(辞:推辞。):“臣之壮也,(壮:壮年,年轻力壮。)犹不如人;(犹:尚且。)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(无能为:没有能力。为:做。)”公曰:“吾不能早用子,(子:您。古代对男子的尊称。早,及早、趁早。)今急而求子,(而,而后、然后。)是寡人之过也。(是:这(是)。寡人:寡德之人,古代诸侯对下的自称。过:过错,过失。)然郑亡,(然;然而。表示转折。)子亦有不利焉。”许之。(许:答应,应许。之:指郑文公。)

夜缒而出,(缒:(zhuì)以绳系物,垂而下之。)见秦伯,曰:“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。(既:已经。知亡:知道快要灭亡了。)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(亡郑:原选本作“郑亡”,今改。有益于君:对秦国有利。)敢以烦执事。(冒昧地拿亡郑麻烦您,意即那就请您灭亡郑国吧。敢,表示谦敬的词,胆敢、冒昧。烦,麻烦。执事,古时指君王左右服务办事的人。这里实际指秦伯本人。)越国以鄙远,(秦在西,郑在东,晋在中间,秦穆公得郑以为鄙邑,必须越过晋国而有之,是越国以远地为鄙邑。远隔他国而领有土地,古时谓之“飞地”。越:超越,跨越。以:表示目的。鄙远:边邑。以远地为其边鄙。此处用作动词。)君知其难也。焉用亡郑以陪邻?(焉用,哪里,何必,何须。陪:通“倍”,增加,增益。邻:指晋国。陪邻,指扩张晋国的疆域。盖亡郑,既难以越国而有之,则只为晋国增益土地而已!)邻之厚,(厚:势力增强。)君之薄也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(秦有事于诸侯,必须向东行,都须经过郑国之境,郑国可任招待之责,为秦东道的主人。东道主,向东行道路上的主人。以,把,介词,后面省掉宾语“郑”。为,作为。)行李之往来,(行李:来往使者。行李为古代职官,掌出使聘问,接待宾客也即外交使节,也作“行理”。李,通“理”。)共其乏困,(共:通“供”,供应。乏困:指秦国使者来往途中馆舍资粮的不足。乏,行而无资;困,居而无食。)君亦无所害。(于您也有益无害。)且君尝为晋君赐矣,(而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过恩惠。晋献公卒,立骊姬子吴齐,其臣里克杀奚齐。荀息立卓子,里克又杀卓子及荀息。公子夷吾在外,请秦协助入晋,秦穆公使百里奚率兵送回国,得立,是为晋惠公。且:况且,而且。用于句首,承接上文,并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。尝:曾经。赐,施恩,恩惠。晋君:晋惠公。)许君焦、瑕,(焦、瑕:二邑名,焦,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。瑕,在陕县南四十里。)朝济而夕设版焉,(早上才渡过黄河,晚上就筑起墙版来防备秦国了。济:渡河,渡过,此指渡过黄河,回到晋国。设版:打土墙两面要用夹板,因以“设版”指筑墙。这里指设防御工事以备秦。版,版筑。)君之所知也。夫晋,何厌之有?(即“有何厌”的倒装,即哪里会满足呢?厌,通“餍”,满足。)既东封郑,(指东向郑国开拓其边境。封:疆界。这里用作动词,以·····为疆界。)又欲肆其西封,(拓展他西面的边境。前“封”字,当动词用,开拓其边境;后“封”字,当名词用,边境、边界。肆:放恣,放纵。这里有极力伸展、极力扩展的意思。)若不阙秦,(阙:通“缺”,亏损,损害。)将焉取之?(焉:哪里,何处。)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”(阙:消减,损失。唯:用于句首,表示希望的语气。图:图谋,谋划,考虑,仔细考量。)

秦伯说,(说:通“悦”,喜悦,悦服。)与郑人盟。(盟:订立盟约。)使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之,(派遣杞子等咱人驻兵于郑。杞子、逢孙、扬孙:均为秦国的大夫。戍:防守,守卫。之:指郑国。)乃还。

子犯请击之,(晋国大夫子犯请晋文公攻击秦国。子犯:晋文公的舅舅,姓狐名偃,字子犯,又称舅犯。击:攻打,袭击。之:指秦军。)公曰:“不可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(无秦穆公之力,不能返晋为君。微,无、非,不是。夫,彼、那个。人,指秦穆公。不及此:不能到这个地步。及此,指为晋君而称雄。)因人之力而敝之,(凭借别人的力量而后再去击败他。因:凭借,依靠,利用。敝:(bì)损害,伤害。)不仁;失其所与,(丧失亲近的盟国。所与,所联合的,亲近和善之国,即同盟者。与,联合。秦、晋为亲善之国。)不知;(知:通“智”、聪明。)以乱易整,(以战乱代替和平。晋攻秦为乱,秦、晋合为整。乱:混乱,不整齐。易;改变,代替。整:整齐,这里指秦晋和睦,步调一致。)不武。(武:威武。)吾其还也。”(其:将要。还:返回,回去。)亦去之。(去:离开。之:指郑国。)

名家点评

【清】吴楚材吴调侯郑近于晋,而远于秦秦得郑而晋收之,势必至者。越国鄙远,亡郑陪邻,阙秦利晋,俱为至理。古今破同事之国,多用此说。篇中前段写亡郑乃以陪晋,后段写亡郑即以亡秦,中间引晋背秦一证,思之毛骨俱悚。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,而且戍郑也。

【清】过珙:得势全在“秦、晋围郑,郑既知亡矣”二语,先令人气平了一半。以后纡徐曲折,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。词令之妙,一至于此。其悦而且戍也,固宜。

相关文章